1.(2018 广东深圳)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
有( )。
A.延续性
B. 模仿性
C. 社会性
D. 永恒性
2.(2015 山东省属)下列观点不能体现教育平等观念的是( )。
A.有教无类
B. 因材施教
C.学不躐等
D. 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3.(2015 广西桂林)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 )。
A.神话起源说
B. 心理起源说
C.生物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社会性和目的性,这是动物的本能教育不具备的,是二者的本质区别。C 选项符合题意,因此当选。A、B 选项属于干扰项,因此排除;D 选项永恒性属于教育的社会属性,只要有人类存在,教育就存在。与题意不符,因此排除;综上,本题选 C。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平等的理念。“学不躐等”是指要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来进行教学,不能拔苗助长,不能体现教育平等的观念,因此本题选 C。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而且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因此本题选 C。
1. 下列选项中,作者为山东人,并且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连线正确的是( )。
A. 贾思勰—《文心雕龙》
B. 刘勰—《齐民要术》
C. 吴敬梓—《聊斋志异》
D. 辛弃疾—《稼轩词》
2. 对《诗经》“六义”解释正确的是( )。
A. 风、雅、颂、赋、比、兴
B. 诗、书、礼、乐、易、春秋
C. 礼、乐、射、御、书、数
D.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 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这段文字中的“小学”是指( )。
A.孩童入学的学校
B.小艺
C.小节
D.宫殿
1. 答案:D。
解析:贾思勰,益都人,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刘勰(约465 年—520 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吴敬梓(1701—1754 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辛弃疾(1140 年5 月28 日- 1207 年10 月3 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故本题答案为D。
2. 答案:A。
解析:《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A 选项正确;B 选项《诗》《书》《礼》《易》《乐》《春秋》合称为六经。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经(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C 项礼、乐、射、御、书、数是指六种技能,也称六艺;D 选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指六书。象形: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指事: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形声:此乃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会意:这个造字法,是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使衍生出新的含意。转注: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假借:这法简言之,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故本题答案为A。
3. 答案:A。
解析:古文出自《汉书·贾谊传》,其中小学指的是孩童入学的学校。故本题答案为A。